近日,新华视点报道引发了大众对我国大米品质的一场热烈讨论。中国水稻研究所稻米质量安全评估创新团队的研究成果显示,经过十多年的努力,我国稻米的食味品质明显提升,这不仅是科学研究的胜利,更是国家粮食安全与民众餐桌幸福的一次实实在在的改善。
根据该研究,科学家们通过系统分析我国十几年来的稻米食味数据,发现得益于育种遗传改良和田间管理优化等措施,稻米的食味品质正在不断的提高。这一重要成果日前已在《自然》杂志上发表,研究引起了学术界和公众的广泛关注。
论文的第一作者、中国水稻研究所的副研究员卢林提到,长期以来,我国水稻科研的主要目标是提升产量,以解决人民的基本温饱问题。然而,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的提升,单纯的产量已不足以满足人们对食品安全质量日渐增长的需求,稻米的食味成为众多消费者关注的焦点。
为了更全面地评估稻米的食用品质,2008年我国更新了国家标准,并采用GB/T15682-2008进行稻米食味品评。此项标准涵盖外观、气味、适口性、滋味和冷饭质地等方面,为研究团队提供了系统化的评估方法。通过从全国数千份稻米样品中提取的数据分析,研究之后发现,在2009到2023年之间我国稻米的食味评分从74.9分稳步提升至80.3分,彰显了科研团队在稻米品种改良方面所做出的努力。
在育种初期,粳稻的食味质量明显优于籼稻。然而,随技术的进步,以及更严格的种植环境监视测定,当前我国南方区域的籼稻质量改善呈现出显著趋势。研究表明,籼稻在外观、香味、质地和滋味等方面的指标已得到显著提升,且其食味品质提升的幅度大于粳稻,体现出技术进步对食品附加值的直接影响。
同时,我们正真看到,我国水稻全要素生产率正逐年上升,2009年的0.43已提升至2020年的0.55。这一变化趋势与稻米食味评分一致,表明稻米品质的提升不仅与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关联,更与区域经济、粮食政策息息相关。
在即将举办的第五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活动中,获奖的品种米饭再次将公众的目光聚焦于稻米的质量与口感。科研动向、政策支持、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区域之间的协作,都是确保未来稻米品质持续提升的重要因素。
对于未来,卢林强调,持续改善提升稻米品质,亟需构建水稻生产所带来的成本与补贴的联动机制。同时,科技支撑作用须得以充分发挥,增加对生产环节的技术探讨研究和相关补贴的力度,确保因地制宜的政策制定,保障各区域间的发展平衡。
综上所述,目前我国大米的崛起不仅反映了科研成果的丰硕,更是大米产业与人民生活质量提升的重要体现。科学家与政策制定者需要携手合作,推动有关技术的研究与推广,保证在未来,中国的稻米能够跻身世界一流品质行列,让每一颗米粒都能让我们消费者满意。伴随这一波美味提升的浪潮,相信我们的稻米产业也会在质量、安全与粮食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上不断迈向新高。
上一篇:你吃的“五常大米”都是真的吗?
下一篇:情况通告!常州被查出不合格产品